假日消费是观察经济发展的一扇窗口。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全国各地消费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热潮。在这个充满喜庆与团圆氛围的节日里,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当下的经济状况,更是未来市场走向的风向标。为深入探寻假日消费新趋势,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进餐饮、文旅、电商、农村等多个消费市场,深入基层一线,实地探访多个地区的消费场景,以期从微观层面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生动又充满烟火气的假日消费图景。
作为北京的标志性商业中心,朝阳合生汇购物中心汇聚了约200家各具特色的餐饮店,每到周末,这里便成为众多在国贸工作的人们放松休闲的好去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探访该购物中心时发现,餐饮区人声鼎沸,许多顾客在热门餐厅外排起了长队;而相比之下,服装购物区则显得有些冷清。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的餐饮业总利润为1.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大幅下滑,利润率也在下降。这一数据反映出北京餐饮行业当前正面临的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餐饮行业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餐饮消费大盘稳定,然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下降,迭代提速,餐饮业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与调整。
消费习惯的变化使得餐饮企业竞争加剧
多位餐饮行业从业者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当前餐饮业消费出现了诸多新变化。
在品类选择上,消费者越发倾向于选择中低端型餐饮。“在过去一年中,人们的就餐偏好开始从商务型餐饮,逐渐向家庭亲友聚餐、个人饱腹型餐饮转变,带来的结果是高端精致餐饮、大型中式正餐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而火锅、小炒、烧烤类餐饮表现突出。”红餐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欣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记者从一位房地产中介人士处了解到,在合生汇购物中心,人气最旺的商铺当属B1和B2两层,这两个楼层恰好是小吃店最为密集的区域。该区域的小吃店商铺可谓炙手可热,“一铺难求”的情况屡见不鲜。
“2024年这个时候,购物中心小吃店的租金大约在每平方米2000元,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到了2025年年初,租金就已经飙升至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小吃店的商铺仍然是供不应求。”上述房地产中介透露。
同时,在口味偏好上,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和绿色烹饪方式。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减盐、减糖、减油”成为了新风尚,与此相关的餐饮创新业态不断涌现,如“种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经营模式,以及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食堂等。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多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前会认真研究配料表。68.8%的消费者会关注“0糖0脂0卡”等低热量标签,受访者中,超半数会关注“0添加”相关标签,选购纯天然食品。
此外,由于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外卖平台或线上预订的方式享受美食。记者随机采访了15位不同年龄段的餐饮消费者,并查阅了他们在饿了么平台的年度报告,发现他们的消费总额大多在1000元至10000元之间。这表明,点外卖已成为人们普遍的日常消费方式。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口味以及消费习惯发生变化,餐饮企业也随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4年餐饮行业的竞争尤为激烈,同行之间的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大有‘你降一元,我减两块’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最终将一碗特色鸡杂面的定价稳定在了15元左右。”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颇受欢迎的“姜太公遇小面”小吃店店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家主打重庆风味的小面馆,凭借其地道的口感和亲民的价格,位居大众点评重庆小面排行榜第三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虽然客流量还行,但行业内卷现象也让我们倍感压力。为了保持竞争力,我们需要不断调整策略,找到既能吸引顾客又能保证品质,还要能使得店铺盈利的平衡点。”上述店长表示。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从2024年开始,餐饮行业乃至食品板块都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追求极致的性价比’。很多餐饮企业都在进行促销,推出了特价套餐。”
记者在汇总抖音团购和美团团购数据时注意到,低价套餐正在席卷美食团购平台。定价亲民的低端单人套餐,如9.9元、15.9元的小面、卤肉饭、酸菜鱼等,销量异常火爆,多数都达到了上千单;定价在99元、159元的中端双人套餐,如火锅和烤肉等,也在团购榜单上占据了前十的席位。